|
|
那城,那事,那人——青島建置120周年(一) 120年,一座城市的版圖 青島成德國眼中肥肉 李希霍芬考察山東激發(fā)帝國擴張欲望 120年前出版、中國第一張標注在山東修建鐵路線的地圖上,膠州灣作為山東的出???,其戰(zhàn)略位置被詮釋得淋漓盡致。這張出自《山東及其門戶膠州灣》的插圖,正式宣告了青島第一次以近代科學精確測繪的方式,走出中國,走進西方世界。 這張圖的作 懷著殖民使命首次踏上中國領土 1859年,被認為是中德關系史上的重要年份。普魯士政府決定派遣以艾林波伯爵為首的外交使團前往東亞,意圖與中國、日本、暹羅(今泰國)等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締結商約。 普魯士使團龐大而奇特,除曾任前駐波蘭華沙總領事艾林波伯爵之外,還有商會全權代表、銀行家、醫(yī)生和傳教士。由于肩負特殊使命,使團配備三艘軍艦,一批年輕海軍士官。這個打算用炮艦和清王朝討價還價的高級外交使團,混合了帝國賦予的其他使命——效仿英國在中國獲得一塊類似香港的海軍錨地和商港。當時,他們把選址的目標鎖定在臺灣。 26歲的李?;舴易鳛樨P選址的地理學者,進入了使團,并被賦予秘密勘測選址的使命。這是他首次踏上東方異國的土地。 1861年春,普魯士外交使團到達上海,隨后來到天津和北京。恐嚇加利誘,使團的目的達到了——同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署《通商條約》。使團返回途中,李?;舴液桶瑺柭ゑR隆提前離隊,乘坐一艘軍艦在臺灣海峽的颶風季節(jié)中,完成了對臺灣、菲律賓、蘇門答臘和爪哇的考察。回國后,艾爾曼·馬隆提交了他和李希霍芬在船上共同起草的包含諸多詳細信息的考察報告,報告對臺灣稱贊備至。艾林波伯爵的意見卻恰恰相反,他認為,臺灣港口條件非常糟糕,季風中無法找到一處錨地。根據(jù)當時形勢,要在中國獲得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殖民地是不可想象的。最終,這份考察報告無疾而終。 他首次界定山東半島地理范圍 1862年,李希霍芬試圖由南亞迂回進入中國,殊料,承諾資助他的漢堡銀行家突然毀約,所有準備付之東流。南線受挫后,來到北美的他又萌生了第二條考察中國的路線——從加利福尼亞出發(fā),經(jīng)堪察加半島,抵達西伯利亞,從北亞綿長的邊境線進入中國。然而,沒有人愿意陪伴他穿越寒冷的西伯利亞和無垠的蒙古沙漠,甚至他的朋友——俄國地質(zhì)探險家彼得·謝苗諾夫也反對這一計劃,認為這是“無謂的自殺”。 此時,李?;舴覍永D醽啿傻V業(yè)的科學研究——間接導致美國西部“淘金熱”,在同行和投資者之間贏得巨大聲譽。臨近礦業(yè)考察項目尾聲,加利福尼亞地質(zhì)研究所所長惠特尼詢問其下一步目標時,李?;舴液敛华q豫地說:中國!他甚至毫不隱諱地提出,“對它(中國)的考察有望在學術上和現(xiàn)實中獲取廣泛的成就,考察任務巨大,但我決定為之奮斗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年?!?/p> 李?;舴铱疾熘袊挠媱潱鹆思永D醽嗁Y本家的濃厚興趣。他們表示,愿意資助李?;舴业闹袊校袊鴩鴥?nèi)旅行經(jīng)費由上海的歐美商會提供。條件是,他必須定期用英文提交這個中央帝國的經(jīng)濟特別是煤礦資源的報告。 1868年9月,李希霍芬經(jīng)日本返回中國,從上海開始了他獨立研究之旅。他動身前往北京,在總理衙門領取護照,并遵照朋友建議,將姓氏由最初的“栗”有意識地改譯成“李”,與如日中天的李鴻章同姓,希冀在與清朝地方官員接洽中提高身份。 從1869年至1872年,李?;舴乙陨虾榛?,歷時4年,7次旅行,對大清帝國18個行省中的13個進行了地理、地質(zhì)考察,進入了歐洲人幾乎從未涉足、更談不上進行過科學考察的廣大中國腹地。不用說在當時,即使在今天,他也是在中國版圖上走得最遠的外國人。 1871年,他在歐洲雜志《地理學報》上發(fā)表第一份中國考察報告。1872年,上海出版了他的 《中國書信集》,1877—1912年出版《中國,獨自旅行以及基于其研究的成果》(以下簡稱《中國》)五卷本地理地質(zhì)學巨著。國人至今耳熟能詳?shù)摹敖z綢之路”概念由他首次提出,他基于考察創(chuàng)立了解釋黃土高原形成的“風成論”,第一個發(fā)明了“震旦系”、“五臺系”等解釋中國的地質(zhì)術語,至今西方地理學界仍用“李?;舴疑郊埂眮砻拭C祁連山脈,“山東半島”地理范圍也是他首次界定…… 詳密考察山東,深刻影響德國“世界政策” 最終使李?;舴业挠绊懣绯鰧W術界,并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 “世界政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卻是他對山東考察及研究。 山東是他在中國考察最詳密的一個省份。 1869年3月,李?;舴覕y一翻譯、一仆人,從魯蘇交界的郯城縣飲馬莊踏上齊魯大地。在為期一個多月考察中,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早晨4點起床,6點出發(fā),直到晚上6點才歇腳,晚飯后點燃蠟燭,一個人畫圖、寫日記,整理白天收集的礦石。他在山東穿梭2330華里,走遍4府、10縣,重點考察沂州(今臨沂萊蕪一帶)、泰安、博山、濰縣、芝罘(煙臺)。在旅行過程中,他結合中國國情統(tǒng)籌安排計劃,采購商品、住宿、參觀礦井、學校,與各個社會階層打交道,這使他的考察成果與那些從未到過中國、單憑文本資料研究的漢學家區(qū)別開來。 作為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科學家,李?;舴遗c一般旅行家不同,他沒有死守歐美商會的約定,把考察對象局限于各地礦藏、特產(chǎn)和貿(mào)易上。相反,他對山東考察的領域更加廣泛,涵蓋了當?shù)鼐用窬衩婷?、生活水平、道路狀況、交通工具、植被情況,堪稱當時的“百科全書”。他特別對山東植被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研究,并對植被的嚴重破壞痛心疾首。這一調(diào)查,對后來德國在青島大力綠化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山東純樸的民風和經(jīng)濟的富庶超乎李希霍芬意料。他在日記中多次提到,山東人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性情溫和、吃苦耐勞、知足常樂等品德。 這甚至成為其后來推薦德國政府選擇占領膠州灣并將山東納入勢力范圍的依據(jù)。 在李希霍芬眼里,山東半島以西的廣大腹地,宛如一條飄逸的黑綢帶,上面綴滿烏黑閃亮的煤和鐵。沿坊子、博山一路西行,形成年代相近的煤層連綿不斷,在博山以南,煤層又在黑色的山脊中起伏,礦脈時隱時現(xiàn),向濟南府方向延伸……沂州府煤鐵兼富,但交通不便;博山城的路幾乎是煤屑鋪成的,大路揚塵。 坊子煤礦也是他考察的重點。對兩者對比后,李希霍芬認為坊子煤礦比博山煤礦更具意義,因為煤礦儲量更大,大部分沒有開采。由此,他萌生出修筑一條鐵路連接腹地煤礦和輸出港口的設想。 只不過,當時設想的出??谑羌茨鸺铱?,而非膠州灣,“從濰縣經(jīng)平度到金家口路途平坦,因此應該嘗試從金家口港,而不是從芝罘修建一條鐵路線”,鐵路修建還將為 “集中在濰縣的國內(nèi)貿(mào)易創(chuàng)造一個更大市場?!敝詴绱?,是李?;舴也⑽磳嵉乜疾炷z州灣,而且金家口的名聲當時遠遠在青島口之上。 但這一結論很快被他依靠收集到的大量信息的研究修正到了膠州灣。 他鼓吹德國應占領青島 李?;舴野颜{(diào)查信息悉數(shù)提交上海歐美商會,卻對膠州灣商業(yè)價值只字未提。畢竟是德意志的子民,對于多年前的那個秘密使命他始終沒有忘懷。 1877年,李?;舴蚁虻聡峤弧渡綎|地理環(huán)境和礦產(chǎn)資源》報告,第一次強調(diào)了膠州灣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并渲染可以在膠州灣建筑港口的觀點。盡管這一備忘錄受到宰相俾斯麥的冷落,但作為德國在東亞海軍站的候選地,膠州灣首次走進西方的視野。 五年后,李希霍芬在出版的《中國》第二卷中進一步把膠州灣與芝罘、鎮(zhèn)江深入對比,發(fā)表了對于膠州灣“未來重要性”的看法:“這個海灣可以成為德國的一個港口。在我看來,這個港口可以作為未來一個經(jīng)過擴建的鐵道網(wǎng)的濱海終點,緣此,也是從海上進入華北的唯一天然門戶”。 1885年,李?;舴页霭嬉越茖W測繪技術繪制的 《中國地圖集》,其中包含比例尺為 1:750000的《山東東部地圖》,對山東半島的地質(zhì)地貌及礦產(chǎn)、農(nóng)產(chǎn)資源等分布情況進行了詳細標注。地圖中青島的方位上只標注有嶗山和浮山所等地名,由于遠距離描述的結果,圖中青島口的標注在金家口的位置,出現(xiàn)了較大偏差。盡管如此,這張地圖連同李?;舴以谒吨袊返诙碇械恼撌觯瑸榈聡罱K選擇占領膠州灣提供了最具影響的參照系。 1890年,實施穩(wěn)健 “大陸政策”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下臺,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開啟德國 “世界政策”新進程。這時,李希霍芬的報告和著作重新被“打撈”上來,成為激發(fā)德國在遠東攫取基地、擴張勢力最重要的參考。實際上,在帝國海軍部和外交部漫長的“選址”拉鋸過程中,李?;舴乙恢北缓\姴糠顬樵忈尰亍斑x址”的指南。他對選擇青島作為“軍事基地和商港”的雙重定位,被海軍上將梯爾匹茨譽為 “德意志帝國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 1897年“膠州灣事件”前夕,李?;舴野l(fā)表《膠州:世界的和可預見的意義》,再次鼓吹德國應占領青島。次年5月,在德國宣布青島自由港開放之前,李?;舴已杆俪霭媪怂?《山東及其門戶膠州灣》,提出他對于建設膠州灣港口和城市的具體設想。并預言“膠州灣作為海港,其重要性,并不僅局限于山東省。必須努力將其打造成進入中國東北部各省的海路門戶,這個目標只有借助擁有向內(nèi)地延伸的鐵路才能實現(xiàn)。”書中,李?;舴以谠?《山東東部地圖》基礎上,又縮小比例尺再版了山東地形圖和地質(zhì)圖,并第一次標注了連接山東腹地資源地的三條鐵路線 (書中正文論述的是四條)。他以地理學家的視野,從區(qū)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膠州灣與腹地山東、華北的關系,廓清了膠州灣的區(qū)位價值。 1898年3月6日,一紙《膠澳租借條約》把這一切都固化下來。李?;舴业难芯浚踔翆е铝艘蛔鞘幸欢吻璧臍v史。連魯迅先生也在1898年感嘆: “毋曰一文弱之地質(zhì)家,而眼光足跡間,實涵著無量剛勁善戰(zhàn)之軍隊。蓋自利氏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今也森林民族,復往來山西間,是皆利忒何芬之化身,而中國大陸之淪陷之天使也,吾同胞其奈何?!?/p> 1877年,在經(jīng)過歷時4年、7次實地深入考察與縝密思考,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的44歲的近代德國著名地理地質(zhì)學家斐迪南·馮·李希霍芬,向德國政府提交了《山東地理環(huán)境和礦產(chǎn)資源》報告,第一次強調(diào)膠州灣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可在膠州灣建港口的觀點。 李希霍芬的發(fā)現(xiàn),使膠州灣首次走進了西方的視野,并最終成為激發(fā)德國在遠東攫取基地、擴張勢力最重要的參考。于是,在武裝占領青島強迫中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的1898年,德國人編制了第一張青島城市規(guī)劃圖,后幾經(jīng)修改,1906年青島城市規(guī)劃最后定型。據(jù)此,近代的青島就成了一座完全按西方規(guī)劃理念起步的城市。 20世紀30年代初,青島主權回歸后,國人以其自信和對鄉(xiāng)土的摯愛,重新設計了大青島的藍圖——“中國五大經(jīng)濟區(qū)中黃河區(qū)的出???,工商、居住、游覽城市”,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自信。隨后幾年,抗戰(zhàn)爆發(fā)、時局動蕩,青島城市規(guī)劃停滯不前。 而真正把紙上大青島變成現(xiàn)實藍圖,卻要歸功于新中國的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搶住機遇,實現(xiàn)的一次次重大“版圖擴張”。 1984年、1989年、2004年、2007年,這四個青島城市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年份,使青島由多年來形成的單一、南宿北工的狹長城市,沿著一系列宏偉規(guī)劃思路次第展開、膨脹,城市空間的快速蝶變,引擎著城市內(nèi)涵、城市理念乃至產(chǎn)業(yè)布局和結構調(diào)整實現(xiàn)快速提升。 青島,昔日小漁村,歷經(jīng)風雨,十余次蛻變,如今昂首走在國際化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