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網(wǎng)北京3月6日電(“新華視點”記者鄧華寧、侯大偉、伍曉陽)1000萬套建設任務、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發(fā)展公共租賃住房、應保盡保、建立健全考核問責機制……5日,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保障房建設的大段闡述,引發(fā)兩會代表委員高度關(guān)切。 保障房并非新事物。但隨著樓市調(diào)控的深入,今年被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中央到地方,層層簽署“軍令狀”,讓人們看到了政府的決心。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建設“藍圖”要變?yōu)楝F(xiàn)實,仍面臨幾大攻堅點。 一問:錢從哪里來? 總理報告指出,今年要再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qū)改造住房共1000萬套,改造農(nóng)村危房150萬戶。中央財政預算擬安排補助資金1030億元,比上年增加265億元。各級政府要多渠道籌集資金,大幅度增加投入。 “1000萬套建設目標堪稱‘重大戰(zhàn)役’,我們的壓力非常大。”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長毛小平說,要盡快把保障房從圖紙變成實物,重在執(zhí)行力上下功夫。 有人測算,若以每套保障房7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設成本2000元估算,共需投資約1.4萬億元。江蘇省今年的任務是39萬套,算下來平均一個地級市有幾萬套,投資要幾十億元。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即便是東部地區(qū),僅依靠財政也是不可能解決的,應該有多渠道籌資。”毛小平表示,一是要有信貸專項支撐;二是財政,包括預算內(nèi)財政和土地收益;三是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讓有錢的企業(yè)投資。 全國政協(xié)委員、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周嵐認為,保障房主要還是靠地方。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收益達2.7萬億元,這個盤子非常大。國家早已規(guī)定地方將土地出讓金的10%用于保障房建設,但落實不理想。建議把土地出讓金與保障房建設“打捆”,這能解決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