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閆秀玲
英兒是婆婆的干閨女,年前臘月十六是個好日子,英兒結了婚。正月初六,英兒提著一大包花糕來走第二個娘家,英兒說的這個花糕的故事讓我這個干嫂子大嘆自己頭發(fā)長見識短。
農(nóng)村人嫁閨女歷來是全村的大事,這一天不說全村人都來送行,鄰里百舍的都會來瞧個新鮮卻是當真的,因此場面上
的事一點馬虎不得。且說英兒臘月十六出嫁那天,有一項重要儀式就是“踩花糕”,寓意到了婆家會步步登高;ǜ鈱嶋H上就是用白面和大紅棗蒸成塔狀的大花饅頭,以前窮,花糕很小,英兒要踩的花糕足足用了50斤面粉,紅棗不計其數(shù)。再說以前要被踩的花糕都用布或紙包著,踩過了還要吃的,就是取個諧音象征意義。英兒要踩的花糕可是真踩,英兒不肯踩,覺得是遭賤東西,可叔叔大娘看著呢,父母怕丟人,英兒也只能硬起心腸踩了。
———英兒自己評判說,要是過日子這么浪費,想步步登高難著哩。
新媳婦大年初二回娘家,花糕又扮演了重要角色。知道這一次的花糕大得出奇,英兒和丈夫是開著拖拉機來的。因為“看花糕”也是村里的“大事”,這花糕不僅要大,還要窮盡娘家人的蒸花糕手藝。50斤面粉和紅棗的大花糕光是揉面、發(fā)面、做出花來就不容易,可怎么蒸又是個難事,家里沒有這么大的鍋,只能全村打探借鍋,年前這幾天大概最忙的就是村里的大鐵鍋了。這要趕上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花糕,不僅要在本村“展覽”,還要用拖拉機拉回丈夫家讓人看。這么興師動眾蒸花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表明新媳婦的娘家人手巧。可是這50斤面粉的大花糕拉回來,怎么消耗掉又成了大問題,自己吃不了只能到處送,送人東西倒成了求人替自己解決困難,這心里不是滋味。
———英兒自己評判說,這樣的風俗純粹是勞民傷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