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歲末,恰是向上級主管部門總結(jié)匯報工作的階段,半月談記者在河北省某“小康縣”采訪了縣、鄉(xiāng)、村三級書記。他們給記者講述了該縣在建設(shè)“文明生態(tài)村工程”進程中面臨的困難,也道出了許多無奈和苦衷。(《半月談》2005年12月23日)
逢年過節(jié),中國人最擅長的莫過于恭維話了。豎的好吃,橫的難咽。這
話一點不假。不管什么樣,雖然明明知道假話于事無補,可還是寧肯自欺欺人,聽取幾句好聽的恭維話,也不愿意因為一些逆言讓自己添堵。此乃人之常情,原本無可厚非?墒,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官場上也流行起贊歌式的匯報容易得到肯定,而實話實說卻行不通。幾年前,李昌平的被迫辭職,大抵和話說得太真有很大關(guān)系。
新年來臨之際,如果有人問我們最需要什么,我希望的東西不是圣誕老人的祝福,而是多聽到一些官場的真話。也許,這是“物以稀為貴”給鬧騰的。你看,河北這位縣委書記,和半月談記者的開場白:“你讓我說真話還是說假話?”看來,半月談的記者像個孩子似的,得到了官場送給記者的一份過年“禮物”——實話實說。至于說中央領(lǐng)導(dǎo)和普通群眾,想聽到一些官場的真話,一年期盼365天,最終能否享受到半月談記者的待遇,還是個未知數(shù)。
官場真話變成了“稀世珍寶”委實不是個好現(xiàn)象。即便如此,它還得實行“會員制”:
首先,真話私下說。其實,這個世界上并不缺少真話,關(guān)鍵是真話這種“資源”,分布及其不均勻。有些場所,譬如說論壇,比方說議事廣場,那里的真話“資源”物藏豐富,不存在這種資源的短缺問題。而官場,尤其是所謂的正規(guī)場合,幾乎沒有哪個人不遵守官場語境的潛規(guī)則,即便不說假話,也多半是個大話和套話。此次半月談披露的河北這個縣的三級書記所說的真話,無一例外是以記者朋友身份說的。這意味著,有關(guān)“文明生態(tài)工程”的這番大實話,只能在私下場合里當(dāng)作牢騷發(fā)發(fā)而已。
其次,真話匿名。報道自始自終以河北某縣,該縣某鄉(xiāng)、某村的名義出現(xiàn)。地名尚且被迫穿上了“馬甲”,何況涉及到的當(dāng)事人呢,更是穿著層層“防彈衣”,沒法按照新聞理論中的5個W理論去苛求。地名和人名統(tǒng)統(tǒng)打上馬賽克,媒體的用意很簡單:為了保護當(dāng)事人。由此暴露出的問題是,時至今日,說真話的風(fēng)險還是非常大。換言之,“李昌平時代”還沒過去,誰敢“裸奔”著抖摟實情,就是犯了官場的大忌:不能實話實說。雖不至于面臨滅頂之災(zāi),遭受打擊報復(fù),還是很有可能的。不難想像,一個真話匿名的時代,想聽到一句真話該有多么不易?
再者,真話跟誰說。真話珍貴,不等于人人需要真話。摻假的政績,造就了無數(shù)的“政績暴發(fā)戶”。跟這些人要真話,無疑是斷他們的前程?梢哉f,真話的庫存很多,不存在短缺問題,之所以短缺,在于銷售渠道和需求市場的關(guān)系一直沒有理順。
年終了,放松的好辦法,不妨來個實話實說競賽,參賽隊員不管職業(yè)和身份,都可以暢所欲言才是。 (劉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