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今天發(fā)布的社會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全國各大高校熱衷的“圈地貸款興教”將給我國帶來新的金融風險。社科院社會學所黨委書記李培林說,大學作為非營利機構,舉債經營是“不正常的”,不符合主要靠政府財政和慈善捐款的國際
慣例。
社會藍皮書顯示,目前中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大致為1500億元至2000億元,有的高校貸款已高達10億元至20億元。國家審計署2004年對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城市“大學城”開發(fā)建設情況的審計調查結果表明,銀行貸款占建設計劃投資的近1/3,而實際取得銀行貸款占已籌集到的建設資金的59.42%。
李培林說,由于教育部直屬高校所得國家教育經費較多且多有保障,因此貸款的主力是省屬高校。比如,河北省26所省屬高校借貸已達50多億元,其中10所骨干大學貸款40多億元,占80%;山東省內高校在2005年9月底的貸款累計為103億元,如果再加上各高校在建校過程中拖欠的工程款、校內集資款,金額不下130億元。考慮到很多壓力來自于擴招,專家認為,“擴招與貸款正在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藍皮書中提到,在高校大規(guī)模擴張引起教育貸款強勁需求的情況下,商業(yè)銀行普遍認為,一方面教育是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yè),另一方面又存在政府的擔保和支持,高校還貸不存在任何問題。商業(yè)銀行普遍有學校貸款、政府埋單的想法,缺乏風險意識。然而,事實并不像銀行想像得那么美。李培林說,“一些高校已經出現連利息都交不起的情況。”藍皮書中舉了江蘇某高校的例子。該校每年學費收入1億元左右,政府撥款6000萬元,而該校僅支付教員職工的工資、獎金就需近億元,再加上其他教學、科研和行政開支,已經無力償還所借巨額貸款。因此銀行拒絕再次貸款。此舉又讓它在建設中的部分教學樓和圖書館停建。
專家稱,國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化解這股熱潮,以預防金融風險擴大。首先必須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規(guī)范地方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行為,其次銀監(jiān)會要加強對商業(yè)銀行高校教育貸款行為的監(jiān)管。(記者
董偉)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