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病難,藥價貴”呼聲高漲時,以東盛制藥集團總裁陶朝輝為代表的藥企一派,卻在“中國醫(yī)藥風云榜”頒獎典禮上拋出“饅頭論”:“藥品價格是什么?它不是做饅頭,是面粉的成本加上燃氣,加上工人工資,比如說一塊錢一斤的面粉做成饅頭,就只能是一塊二;藥品本身是一種高風險、高投入、高附加值
的產品,它的價值不能夠僅僅與它的成本相提并論! 假如藥企一派所說的藥價指的僅僅是出廠價,那么“饅頭論”倒也算不得什么,因為中國的藥品其癥結首先在于流通環(huán)節(jié)。假如藥企一派所說的藥價系指總體藥價,那么“饅頭論”便是一個“真問題”,因為它試圖掩蓋的,是包括流通環(huán)節(jié)腐敗、以藥養(yǎng)醫(yī)、大處方、醫(yī)生回扣等在內的一系列弊端,而無論從大眾不堪重負、市場扭曲還是社會公平的角度看,這些弊端都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藥品生產高風險、高投入固然不假,但高投入可以在成本中反映,高風險同樣也可計入成本。至于藥品的“高附加值”,指的是什么?總不會指流通環(huán)節(jié)的腐敗性的附加值吧?時裝、藝術品等,確實具有遠遠超越其物質成本的高附加值,如精神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等,但藥品所具有的全部使用價值卻都是“物質”的,似乎沒誰把藥作為藝術品收藏以及炫耀。 不知道陶總裁所說的“藥價不貴”,是否充分考慮了我國目前藥品價格機制所依托的社會背景的特殊性?在醫(yī)院作為藥品銷售主渠道和“以藥養(yǎng)醫(yī)”的體制背景下,越是新藥、特藥、貴重藥,醫(yī)院以及醫(yī)生個人從中拿到的利潤率、回扣點越多。至于病情實際需要、治療的經濟合理性以及病人負擔,則每每被忽略不計。由此形成的對新藥、特藥的需求其實并不是病人需求,而主要是醫(yī)院和醫(yī)生的需求。在這樣畸形市場需求下形成的價格機制,肯定是一種違反經濟規(guī)律的、怪異的價格機制。 按陶總裁的構想,只要實現(xiàn)“低保人群由政府買單”、“普通人群走保險”,老百姓便不再喊藥價貴。即使這樣,不等于畸高的藥價可以容忍。劉以賓《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