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擠“上大學”的“獨木橋”,過了“獨木橋”就是“一馬平川”———用人單位任你挑;而高校招生“寬進嚴出”(后來變成“寬進寬出”)的結果,則是上大學和讀完大學有如“一馬平川”,而讀完大學則要千軍萬馬浩浩蕩蕩擠“求職”的“獨木橋”———參加完十場招聘會,像虛脫一般,可能還是“在水
一方”。
以前是“獨木橋(大學)-一馬平川(就業(yè))”,現在是“一馬平川(大學)-獨木橋(就業(yè)
)”,大學生就業(yè)市場已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殘酷的現實。近期的“求職易”連續(xù)刊登的各類大學畢業(yè)生專場招聘會的情況,似乎招聘會圖的是熱鬧,不少求職者埋怨“待遇太低了”,“用人單位太苛求了”,“熱臉蛋貼到冷屁股上”,“求職資料如石沉大!保写T士生感嘆“研究生比不上本科生”……但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因招不到合適對象而苦惱。
就業(yè)環(huán)境果真如此惡劣嗎?從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說起吧!在帕特農神廟的入口處有一塊石碑,上書“認識你自己”。然而,就這再簡單不過的五個字,足以讓人類思考了兩千多年!幾乎是同時代的東方孔夫子,與之則異曲同工———“吾一日三省吾身”。德國哲學家康德也由此感嘆———頭頂的星空和人的內心世界,時常令他激動不已,一方面提出了有關宇宙進化的“星云說”,另一方面寫下“理性批判”,從兩個世界拷問人類的靈魂。
而弗洛依德則從“本我”、“自我”和“非我”認識“自己”,簡而言之就是要認識自己的本質。法國喜劇大師說,“他不停地笑,就是生怕一旦不笑就會哭”,他的表現是樂天派(自我),但實質卻是抑郁(本我),這就是現實煎敖的人性。魯迅先生則從“自我”回復“本我”,他因父親的病逝從“三味書屋”走向“百草園”,立志做個醫(yī)生,后來發(fā)現自己更適合“解剖人性”,最后棄醫(yī)從文,重返“三味書屋”;而汪精衛(wèi)則從愛國者(行刺清王室)到國民黨主席(建立民國),最后成為賣國賊(汪偽政權),迷失了“本我”。
職場也是人生的舞臺,當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時候,要常常自問“我是誰”,尋回“本我”———渴望手中握住的繁華(自我),是否就可令內心得以安寧(本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孫中山先生從屢敗屢戰(zhàn)悟出人分三等———“先知先覺”、“后知后覺”、“不知不覺”,你屬于哪一類人呢?是否過高估計自己?是否自己發(fā)生了“錯位思考”?以已之短,攻人之長,當然“研究生比不上本科生”,高等教育“平民化”之后,百里挑一,當然“用人單位太苛求了”,說到底“認識你自己”。
孫子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但我更相信“性格定命運”。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