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廚藝大賽
據(jù)報道,同濟大學女子學院將從下學年起開始增設廚藝課、女紅課等新課程。
學院有關人士表示,此舉能讓女子學院的女
生更“女人”,今后在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扮演好一個妻子、母親的角色。
讓女大學生學習烹飪和女紅,目的是為了讓女生更“女人”、更完美,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什么樣的女性才是“完美女人”?當前,社會上普遍流行的一種標準是:容貌美麗,氣質高雅,不但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個人素質、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fā)揮與男性同等的作用和功能,承擔同等的社會責任,還能同時履行好傳統(tǒng)女性角色,相夫教子的女子。
出得廳堂、下得廚房,既能“安外”又能“主內”,能夠達到以上標準的女性確實稱得上是“完美女人”了。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憑什么要求女性這樣“完美”?給予女性如此之高的“社會期許”又出于何種心態(tài)?
在我國長達數(shù)千年的封建男權社會中,女性在家料理家務、侍奉丈夫、撫養(yǎng)子女,遵從“三從四德”,恪守貞潔從一而終,完全依附于男性而生存。這種生存狀態(tài),對于社會來說,是畸形的;對于女性來講,意味著極度不公。由此而長期剝奪和抹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發(fā)揮智慧造福社會的機會。社會文明進步到了今天,男尊女卑的時代自然一去不返,然而,如今我們既要女性作為一個社會人憑借出色的工作來獲取男性的尊重,又要盼望女性兼?zhèn)滟t惠、溫柔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來得到另外一種認可,太過苛求了。
“完美女人”折射性別教育不足
同濟大學女子學院將從下學年起增設廚藝課、女紅課等一系列女子特色新課程。學院有關人士表示,此舉能讓女子學院的女生更“女人”,在今后家庭生活中更好地扮演好一個妻子、母親的角色,其目標是培養(yǎng)“完美女人”(據(jù)12月13日《新聞晨報》報道)。
正是性別教育長期的缺失,才讓培養(yǎng)有事業(yè)心、能夠做好妻子和母親的教育成為“特色”。而這種教育應當是一種常態(tài),因為教育是育人的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講,育人包括“育男人”和“育女人”,不分男女都實行清一色的教育,顯然不是完整的教育。
女子教育本應當是中國教育的拿手好戲。女子教育使用的教材,近代有“主教材”《女兒經》《女四書》等,還有順治陸圻的《新婦譜》、康熙藍鼎元的《女學》等輔助讀物。這些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靈魂的教材雖然束縛了女子,但畢竟還算有“專業(yè)教材”。而今天咱們有拿得出手的女子教材嗎?有系統(tǒng)的為公眾接受的女子教育思想嗎?無論是教育專家,還是普通受教育的女子,恐怕對此都將無言以對。
男子教育更不容樂觀!皶凶杂悬S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能長期以來的中國教育就是一種“男子教育”,但那是功利教育,不是性別教育。別的不說,單說男性成長的某些生理、性格等方面的教育,是不是在教育內容和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了?顯然沒有。
我們不能局限于“完美女人”的教育,更要看到性別教育的不足和緊迫性,更要有意識地扮演好教育的角色,就像女子要扮演好職員、妻子、母親的角色一樣。
在外辛辛苦苦工作,回到家還要任勞任怨地當一個家庭主婦和賢妻良母,這樣的道德期許是女性不可承受之重。從本質上說,這仍然是一種無形的歧視——在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進廚房”仍然是女性的“專利”。
社會的現(xiàn)實價值觀念總是多元的,而且具有短期性、易變性等特征,但大學的價值觀念由于受文化和歷史沉淀的影響,具備擺脫短期功利狹隘性的特質,因此它可以制衡社會負價值的發(fā)展,擔當起引領主流價值的作用。
作為大學,把烹飪和女紅等相關“手藝”納入女大學生學習課程之列,原本可以作為現(xiàn)有教育內容的補充,值得稱道;但如果是致力于培養(yǎng)“完美女人”而為之,就等同于變相助長此種處于模糊層面的社會歧視,有違大學精神。
責任編輯 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