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后,《永樂大典》喪失殆盡
目前已知和能見到的《永樂大典》總數(shù)不到原書的4%———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地庫里
,收藏有161冊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從明成祖朱棣編寫《永樂大典》至今,已經(jīng)有600余年。在漫長的歲月中,《永樂大典》經(jīng)歷各種不幸遭遇。
目前全書僅有不足4%,400冊左右的《永樂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一萬多冊《永樂大典》是怎么遺失的?誰才是遺失的幕后黑手?
中國國家圖書館共珍藏161冊《永樂大典》
中國國家圖書館,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名讀者出入這里。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這里有個頗為神秘的地方。這是一個地下寶庫,存放著國家圖書館最為珍貴的館藏。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紫檀木書柜,一冊精美的大書呈現(xiàn)出來,它正是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
提起百科全書,我們并不會感到陌生。1780年,法國大學(xué)者狄德羅編纂了舉世聞名的35卷本《科學(xué)、藝術(shù)與手工藝大詞典》,這部書被認為是近代第一部“百科全書”,由此激發(fā)了歐洲各國對百科全書的跟進,其中最為成功、最為著名的就是《大英百科全書》。而《永樂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見的大型書,是中國古代最成熟、最杰出的“百科全書”。
普通人的印象中,百科全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那么,《永樂大典》的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呢?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三年(1403年)開始下令編纂《永樂大典》。高僧姚廣孝和翰林學(xué)士解縉帶領(lǐng)3000多文臣接手了這項任務(wù),前后耗時四年。
大典內(nèi)容包羅萬象,保存了大量的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學(xué)、藝術(shù)、史地、哲學(xué)、宗教、和應(yīng)用科學(xué)等方面的豐富資料!队罉反蟮洹氛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shù)約3.7億字。目前,《永樂大典》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
96%的《永樂大典》現(xiàn)在不知下落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我們已知和所有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僅800余卷,400冊左右。800余卷,不到400冊,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呢?
《永樂大典》成書時共有22877卷,裝成11095冊。目前我們已知和能見到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4%,96%的《永樂大典》不知下落!一萬多冊《永樂大典》是怎么遺失的?誰才是遺失的幕后黑手?
這個問題一直吸引著中華書局原資深編輯張忱石。
上世紀50年代,中華書局開始準備影印出版《永樂大典》,就開始了調(diào)查搜集工作。張忱石在接手這件工作后,就開始調(diào)查《永樂大典》丟失的秘密。今天,距離《永樂大典》修成已經(jīng)整整600多年。其間,歷史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朝代的更替,張忱石把研究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明朝。
對于深藏禁宮的《永樂大典》,明朝歷代史書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記載,也是寥寥幾句。但張忱石很清楚,要想了解《永樂大典》遺失的蹤跡,就不能放過史書中的每一處記載,哪怕只言片語。明末有位宦官劉若愚,熟悉宮廷內(nèi)情,寫了本書叫《酌中志》,他在書中說到,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沒有聽說關(guān)于《永樂大典》的記載和貯藏地點,《永樂大典》的下落成了一個秘聞。
大典流失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朝廷官員
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天,徐乾學(xué)、高士奇等官員推開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門,讓人意外的是,一直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也安靜地躺在這里。康熙年間在皇史宬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是自明末之后首次重現(xiàn)于世。但據(jù)記載,此時《永樂大典》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缺1000多冊,對此,前人也一直困惑不解。但張忱石認為,《永樂大典》作為國家收藏的珍貴古籍,藏于深宮,普通平民根本不可能有機會接近,流失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只能是朝廷官員。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6月,《四庫全書》修撰官黃壽齡在家坐立不安,因為幾天前的一個晚上發(fā)生了件棘手的事。他和仆人像往常一樣走在回家的路上,當(dāng)走到米市胡同時,黃壽齡卻突然感到腹痛難忍,仆人只好放下包袱,兩人匆匆忙忙走向偏僻的角落。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再次回到原地時,包袱已經(jīng)不翼而飛。意外的橫禍讓黃壽齡天昏地暗,因為他很清楚,包袱里的東西被偷意味著怎樣的罪名。作為《四庫全書》的修撰官,黃壽齡白天的工作是校閱《永樂大典》,但是這天,他沒有像往常一樣按時完成任務(wù),只好將6冊《永樂大典》用包袱裹好,私自帶出宮外。消息很快傳到乾隆皇帝那里,乾隆皇帝震怒,命令立即在城內(nèi)大規(guī)模搜捕盜賊。
然而由于官府搜緝很緊,大典是宮內(nèi)之物,書店和紙鋪都不敢收購,偷盜者無法脫手。一個月以后,這6冊大典在御河橋邊被人拾到。黃壽齡總算可以放下他那顆懸了許久的心,但卻受到了罰俸3年的處分。
八國聯(lián)軍入侵后,大火將《大典》吞沒
張忱石研究發(fā)現(xiàn),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大典》已不到5000冊。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6月,竟只存800冊了。短短20年時間,究竟是什么導(dǎo)致《永樂大典》流失的如此之快?
據(jù)記載,《四庫全書》修撰完之后,一些官員視《永樂大典》為多余之物,此后《永樂大典》被束之高閣,一些官員也開始趁機偷竊?墒敲勘尽队罉反蟮洹废喈(dāng)于現(xiàn)在普通書籍的兩倍大小,那么,這些“偷書官”又是用什么方法將《永樂大典》偷出去的?
據(jù)清人繆荃孫記載:翰林院的一些官員偷書伎倆極為巧妙。他們一般選擇在冬天進行偷竊,官員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一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狀如兩本《永樂大典》大小。當(dāng)夜晚降臨的時候,一些官員便開始實施他們偷書的計劃,他們將兩本《大典》包入包袱里,卻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词厝藛T見到早上曾帶包袱而來,晚上帶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據(jù)記載,光緒年間一位翰林侍讀文廷式,一人就盜走100多本《永樂大典》。文廷式死后,這些書又被其后人出售,賣給洋人或者古董商。
就這樣,《永樂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目前,《永樂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國、美國等幾個國家。是什么原因?qū)⑦@些《永樂大典》流散到異域遠邦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翰林院坐落在東郊民巷,已被淪為戰(zhàn)場。那些價值連城、有些甚至從未在皇宮外面世的古版書籍正在被大火一點一點吞沒。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甚至代替磚塊,構(gòu)筑工事。這場災(zāi)難過后,《永樂大典》喪失殆盡,僅存的數(shù)百冊也散落世界各地。
責(zé)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