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雅典奧運技壓群芳,到今年以來五負意巴古三強,陳忠和率領的中國女排似乎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對陳忠和和他的弟子們來說,要重寫中國女排當年“五連冠”的輝煌,難度可謂不小。筆者認為,“陳家軍”要登上頂點,必須在內(nèi)外兼“修”下功夫。外,就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內(nèi),是指要有一個正確的建隊思
想。
外部環(huán)境要寬松
今年是國際排壇三大賽的輪空年。對中國女排而言,要在新一輪奧運周期中完成既定目標,鍛煉隊伍、打造陣容是壓倒一切的重任。因此從全局考慮,今年是磨合年,不應過于看重成績。
然而,今年以來陳忠和與他的弟子們卻始終處于輿論的高壓之中。寧波北侖、大連兩站,中國女排保持不敗,獲得了外界的一片喝采。在老記和球迷們的眼里,馬蘊雯、王一梅、楚金玲三位新銳都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但當中國女排在瑞士精英賽被意大利、巴西兩強翻盤,大獎賽總決賽前兩輪連遭兩記悶棍后,起伏較大的新銳成了主要抨擊對象,認為她們“技術不全面”、“心理波動大”、“水平不如意巴古等隊的新手”等等,連馮坤、劉亞男、周蘇紅等核心級人物也成了抨擊對象。
對中國女排要求高,說明媒體和球迷關注、熱愛這支隊伍。但若過于計較一時的得失,卻無益于隊伍的成長。和巴西、古巴、意大利等歐美球隊相比,中國女排更講究戰(zhàn)術的運用,要使全隊的攻防體系達到嫻熟完美的高度,必須有足夠數(shù)量的比賽作保證。而歐美球員普遍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作保證,她們在比賽中更注重個人能力的發(fā)揮,隊員之間的磨合期一般比中國隊員短。從一系列比賽中可以看到,中國女排主力陣容的調(diào)整力度雖然不及一些主要對手,但調(diào)整難度卻高于歐美對手。相反,巴意兩強主力陣容的調(diào)整幅度雖然較大,但全隊作戰(zhàn)能力的影響程度卻小于中國隊。
自從中國體育重返奧運會,各支運動隊都是以奧運會作為一個周期來組建球隊的。中國女排每逢三大賽輪空年都會對隊伍實行大調(diào)整,旨在充分利用各類比賽,來鍛煉小將、磨合隊伍。這其中有成功的戰(zhàn)例,如袁偉民1982年底對全隊實行大換血,陳忠和2001年初重組中國女排;也有失敗的教訓,如過于球隊決策層過于依賴“五連冠”成員,錯過了1987年輪空年的鍛煉機會,最終釀成兵敗漢城奧運的一幕。
總而言之,重新組建的中國女排欲鑄造新輝煌,必須要有充足的訓練、比賽時間。媒體和球迷們的眼光要放得遠些,不必看重一時的勝利與失敗。這樣才能為中國女排提供一個相對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才能有利于隊伍的盡快成長。
內(nèi)部建設要合理
四年前,剛剛執(zhí)掌中國女排教鞭的陳忠和,對隊伍實施了大換血。他擯棄了諸韻穎、邱愛華等一撥正當年華的主將,選擇了楊昊、劉亞男、周蘇紅等新人。當時,陳忠和這一動作遭到不少媒體和球迷的質疑。但事實證明,陳忠和這一步走對了。
今年初,陳忠和再次對球隊實施大手術。10名小將成了中國女排的集訓隊員。在12人的正式名單中,新手也占到5名,其中楚金玲、王一梅、馬蘊雯三人基本占據(jù)了主力位置。然而,從近三個多月的一系列比賽來看,新秀們的表現(xiàn)并沒有得到完全認可,王一梅、馬蘊雯的發(fā)揮時有起伏,只有楚金玲在練兵中不斷成熟,令人眼前一亮。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楚金玲并不屬于新人,近兩年她一直是陳忠和麾下的一名集訓隊員,其間還參加了瑞士精英賽等一系列國際比賽,擁有一定的國際比賽經(jīng)驗。
楚金玲的成功應該給陳忠和一個啟示:即在中國女排這樣一支冠軍級球隊中,任何一名有天賦的小將,只有經(jīng)歷了一兩年的錘煉,才能在好手如林的隊伍中占據(jù)一席。力量過人的王一梅與楚金玲競爭,之所以漸漸落于下風,關鍵還是底蘊的不足;陳忠和青睞有加的馬蘊雯,之所以在瑞士精英賽和大獎賽總決賽中不堪重負,同樣是底蘊的不足。而底蘊,不僅是技術水平,還有比賽經(jīng)驗。
筆者認為,以王一梅、馬蘊雯等人的年齡,她們的起飛期應該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才是正當之年。從長遠目標考慮,陳忠和將這些十七八歲的小將提拔到主力陣容中,似乎有拔苗助長之嫌。以副攻位置為例,23歲的張萍是位年齡、水平、狀態(tài)俱佳的選手,去年奧運會和今年一系列比賽的成功表現(xiàn)證明,她應該在主力位置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應該老是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
透視中國女排的陣容,個別位置已經(jīng)露出青黃不接的跡象。主力二傳馮坤年已27歲,主力接應二傳周蘇紅也已26歲,而替補選手趙云、王婷等和她們的實力差距較大,且鮮有上場機會。馮、周兩人目前仍處于運動巔峰期,但她倆的競技水平能否會延續(xù)到三年后的北京奧運會?誰也無法預料!
在這一點上,當年袁偉民的做法值得陳忠和借鑒。女排首奪世界冠軍后,袁偉民每年都會選拔一些小將入隊,提拔一些新秀進入主力陣容,像梁艷、楊錫蘭、楊曉君、鄭美珠、侯玉珠、姜英等,都是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比賽的錘煉后,逐漸取代了孫晉芳、陳亞瓊、周曉蘭等名將的位置。也正是她們的成長,才延續(xù)了中國女排的輝煌,最終達到“五連冠”的高度。
建議陳忠和,不要過分依賴老將,也不宜做出拔苗助長的動作。而是要合理地調(diào)配人力資源,這樣才能有利于隊伍的銜接,才能從容應付趙蕊蕊受傷這類突發(fā)事件的考驗。
(王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