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的大討論中,“漢城改名”已經遠遠超出了語言范疇
一個城市更改它的外文譯名,似乎只是語言方面的小問題。但韓國首都漢城要把中文名改稱“首爾”,卻影響甚大。在媒體的大討論中,已經遠遠超過了語言范疇。
漢城并不是第一個對外改名的城市。10年之前,印度孟買將英文名稱從“B
ombay”改為“Mumbai”,為的是脫去英國殖民地的痕跡。不久前的3月7日,南非通過決議把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恢復最早的名稱“茨瓦內”,同樣也是為了表示與種族隔離時代徹底決裂。
于是,人們很容易做這樣的類比: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在興師動眾地討論研究了一年之后決定改中文名為“首爾”,內心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么?
改名為哪般
漢城市長李明博在1月19日宣布改名時解釋說:“漢城”這個名字在發(fā)音上與韓文的真實名稱有著較大的出入,因此改為發(fā)音相近的“首爾”,以便讓韓國首都在城市名稱上與世界接軌。
目前,韓國不僅將本國互聯(lián)網上的中文頁面和發(fā)行的各種中文書籍中的“漢城”改為“首爾”,而且已經開始陸續(xù)通知使用漢語的媒體改名,以盡快讓世人接受。
2月28日,《瞭望東方周刊》收到了一份韓國駐華使館文化新聞處發(fā)來的傳真,希望本刊在報道中能夠在“引導中國人正確理解大韓民國首都的名稱”方面予以協(xié)助。傳真中還配發(fā)了一篇題為《稱“漢城”為“首爾”不是改名,而是正名》的文章。
遼寧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博士張東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韓國在歷史上確實不止一次碰到過外來詞與韓文之間翻譯沒有采用國際化標準造成的麻煩。1997年金泳三總統(tǒng)執(zhí)政后進行了重新規(guī)范,到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時,基本沒有再碰到類似問題。
不過,上個世紀,韓國也確實發(fā)生過排斥漢語的事件。二戰(zhàn)后,韓國曾以法律規(guī)定,以韓國的表音字為專用文字。于是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都被取消。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前,韓國政府曾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漢字標記,以強調韓國的民族文化。直到1999年,金大中總統(tǒng)才下令部分解除對漢字使用的限制。
對于“漢城”改名“首爾”,韓國人的看法也并不統(tǒng)一。記者在韓國的網站上看到,有人認為,“漢城”的“漢”字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的漢朝,也有人認為,“漢城”這個名稱讀起來很有氣勢,很有作為韓國首都的風范,倒是“首爾”有些怪異。
中國人的兩種反應
中國媒體對于韓國的這一舉動非常關注。自1月19日至今,不斷有媒體刊登關于漢城改名首爾的文章。據記者了解,其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對這種做法表示質疑和難以接受,另一種則認為應該寬容接受。
第一種觀點認為,“漢城”這個稱呼是1395年朝鮮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成桂所定,并非中國人創(chuàng)造。至今這個名字在漢文化圈已使用了600多年,包括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qū)、海外華僑,還有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近15億人口都已非常熟悉,改名將會帶來極大的不便。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表示,雖然韓國要改名是他們本國自己的事情,別國無可厚非,但使用漢文的人也有自己的表述權,別國無權強制他們接受這種改名,否則就有干涉文化內政之嫌。再說,用韓文和英文書寫和稱呼的Seoul并沒有改變,只是更改中文譯名——這是否算是一種針對華人的片面通告呢?
另一種觀點則說,即使改名有韓國民族自尊心的因素,也應該予以理解。如果太斤斤計較,是否也超出了正常的民族自尊心呢?大方接受韓國的提議,表明我們平等待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意愿。當然,更名需要一段時間,也希望韓國不要急于馬上徹底更改。
更名涉及主權問題
目前,漢城市政府已向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fā)出正式信函,要求接受新的名稱“首爾”。但《瞭望東方周刊》從中國外交部了解到,中國政府目前尚未予以答復。
而民政部已經就此問題進行研究。民政部地名譯寫研究中心負責人鐘琳娜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們研究中心已經開過一個專家討論會,不久民政部還將召開一個會議對此問題達成統(tǒng)一意見,并上報國務院。”
之所以要反復研究討論一個譯名,鐘琳娜說,主要是因為這涉及國家主權的問題。她說:“類似‘漢城’這種讀音與英文不相近的翻譯,世界其他地區(qū)也有。國際上通行的原則是名從主人,如果其他國家都要求中國改名,我們就沒有自己的主權了!
外國地名的中文譯名與中國譯名有出入的情況,“漢城”并不是首例。今年1月,在越南“北部灣”這個地區(qū)的中文名稱上,中國和越南曾經進行過協(xié)商,以在聯(lián)合國文件中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說法。越南的中文譯名是“灣北部”,而中國是“北部灣”。當時,民政部地名譯寫研究中心向外交部提出的方案是“北部灣(Gulf)”。
鐘琳娜說,最終中越兩國的統(tǒng)一口徑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但在這個問題上,兩國并沒有很大爭論。
名字真的能改過來嗎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查看了一下國內外華文媒體,有些已經開始使用“首爾”這個新名稱,比如《中國日報》中文版、《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大公報》、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它們有些文章直接使用“首爾”,有些則是“首爾(漢城)”。
《瞭望東方周刊》從《南方都市報》了解到,他們改名主要是考慮到韓國方面已經宣布改名,使用“首爾”比較準確些。而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的一位資深記者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新加坡政府沒有規(guī)定應該使用什么名稱,《聯(lián)合早報》現(xiàn)在使用“首爾(漢城)”作為過渡,這符合報社的一貫做法。
現(xiàn)在韓國最期盼的是中國政府的答復。不過,即使中國最終愿意接受“首爾”,這個讀起來有些拗口的新名稱,是否能真正在漢語世界廣為流傳還是一個問題。
印度的孟買從1995年將英文名稱改為“Mumbai”,但至今“Bombay”這個老名字仍然流傳在街頭巷尾,只有官方在使用新名字。日本東京附近的琦玉縣也是如此,當?shù)厝酥恢涝瓉淼拿帧按髮m”,沒幾個人知道“琦玉”。
而且不論“漢城”改名“首爾”到底為哪般,中國國內涌動著“韓流”,韓國則出現(xiàn)了“漢風”,這種文化的交融已經成為不可阻擋之勢。
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敦球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現(xiàn)在許多韓國年輕人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成中文,政府官員們?yōu)榱瞬宦湮橐矤幭鄬W漢語。在韓國的外語學院中,收費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已不再是英語專業(yè),而是漢語。這與30年前中文系無人問津的情況已經是天壤之別了。”(記者陸洋)(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