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望以“軟力量”來管理社會,中國政府與公眾間的信息傳播機制還應(yīng)當理順
2005年3月5日上午,人民大會堂二樓的記者席里,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記者李慧玲是神態(tài)最專注的一個。11點鐘,同事約她到休息室喝茶休息,李慧玲謝絕了。
“不是拿了文字稿嗎,政府工作報告還能有什
么發(fā)揮不成?”同事很不理解。
“機會太難得了,我每年都要從頭聽到尾。”李慧玲說。
在她看來,每位總理的個性都在兩個多小時的報告過程中顯露無遺。“他的音色如何,他的語調(diào)在什么地方舒緩,什么地方激昂,重音強調(diào)放在何處……這都是了解他和他的工作最難得的機會!
李慧玲說,既然受命做中國新聞,就要想辦法了解治理這個國家的是什么樣的人,接近大國首腦的機會總是那么少,怎能不加倍珍惜。
每年一次的近距離接觸
實際上,在這方面,李慧玲比大多數(shù)記者幸運得多。不少記者認為,一年中能夠近距離接觸中國總理的最佳時機有兩個:一是在“兩會”上他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一是“兩會”后的總理答中外記者問。
只有不到3000名記者有幸到人民大會堂現(xiàn)場聽總理作報告,李慧玲是其中之一;而出席記者招待會的機會更難得,請柬總共只有600張,每年有機會向總理發(fā)問的記者不超過20位,2004年“兩會”,李慧玲不僅接到了記者招待會的請柬,還得到了向溫家寶總理提問的機會。
說到今年被選中提問的幾率,李慧玲表示希望不大。去年,他們向外交部新聞司提了意見:2003年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時,東南亞媒體沒有得到一個提問機會。所以2004年終于有了機會提問,但今年,3月6日李肇星外長的記者會上,《聯(lián)合早報》已經(jīng)得到了一個提問機會。
“幸運之神不會總在我們頭頂轉(zhuǎn)吧!
盡管李慧玲承認自己比大多數(shù)同行幸運,還是仍不免為了解中國領(lǐng)導人的渠道太少感到遺憾。她經(jīng)常向中國新聞官員提的一個問題是:“你們能不能多安排幾次總理的記者招待會,我們想了解他更多一些。”
在現(xiàn)場感受總理的個性
在人民大會堂三層“金色大廳”服務(wù)過的小尹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再沒有見過比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更緊張的場面了,到了那天,不管多“大牌”的記者,都要提前幾個小時來占座位。
總理答記者問能夠征服記者,并不僅僅因為參與機會的稀缺。一些向總理提過問的記者事后追憶,在現(xiàn)場,一問一答所包含的信息固然十分重要,而同樣吸引記者們的,還有總理們充滿個性的表述。
新華社記者翟偉在2004年的總理記者招待會上第三個站起來發(fā)問,一口氣向總理提了兩個問題。翟偉說: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說的“你違反規(guī)定,問了兩個問題”,批評的就是我。
翟偉問的兩個問題,一個是關(guān)于宏觀調(diào)控,一個是農(nóng)民工工資被拖欠的問題。這第二個問題,翟偉是有感而發(fā)。
“兩會”前,他在外采訪途中,發(fā)現(xiàn)了農(nóng)民工欠薪問題很普遍,農(nóng)民向有關(guān)部門反映問題,往往沒有回音,于是他向總理提問:“去年您為農(nóng)民熊德明討公道的事經(jīng)新華社報道后,掀起了追討民工工資的高潮,但是全國并沒有很多的人像熊德明那樣有這么好的運氣。所以我們說如果群眾有了困難得不到解決,就可能選擇上訪和信訪,請問您怎么看群眾上訪的問題?您平時的工作中是否接觸過群眾上訪的事?您又是怎么處理的?”
翟偉說,“雖然總理批評我違反了一個記者只能問一個問題的規(guī)定,但是,他還是回答了,并且告訴人們,‘我還是想回答!’
這實際上表明了農(nóng)民增收問題在總理心中的分量!
事隔整整一年,翟偉仍然清晰地記得溫總理的回答:“至于第二個問題我還是想回答,但是我用很簡短的話來回答。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法律!
翟偉說,現(xiàn)場的記者能夠在這一問一答中,體驗到溫總理的確如他本人所總結(jié)的那樣,“是個溫和的人,但又是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
透明從坦率開始
2004年的記者招待會上,在新華社記者翟偉之后得到提問機會的就是《聯(lián)合早報》的李慧玲,她問了一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guān)系的問題。有些出乎她意料的是,溫總理是那樣的條分縷析,從5個方面詳盡地回答了她的問題。
李慧玲說,她當時的感覺是,“這是一個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中國總理的記者招待會,讓李慧玲見識了中國領(lǐng)導人的不同風格。
李慧玲第一次見識中國總理的記者招待會是在電視上,她當時還在新加坡本土工作,每次CNN轉(zhuǎn)播中國總理的記者招待會,同仁們就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圍攏在電視機前爭相觀看。
她說,她記得溫家寶總理引用了一個妙趣橫生的比喻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中國是一頭溫和的大象,雖然很大,但不可怕。
通過記者招待會,這位生長于中西文化交匯之地的新加坡記者發(fā)現(xiàn),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朱基喜歡引用最新出版的英文報刊,有時還糾正翻譯和記者的外語錯誤;而溫家寶喜歡引用中國古典詩詞。
英文雜志與古典詩詞,幽默與溫情?偫砗推胀ㄈ艘粯樱凶约旱男愿,有自己的愛好。李慧玲認為,記者招待會將這些領(lǐng)導人的個性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揭去縈繞在領(lǐng)導人身上的神秘面紗,一旦邁開這一步,決策的透明度也就更大了。
另一方面,領(lǐng)導人個性化表述的政策內(nèi)容往往更能深入人心,“地雷陣”、“死而后已”這樣的說法比僅僅講幾條措施、幾個手段,更容易向公眾顯示政府的反腐敗決心。
記者招待會也是一種“軟力量”
總理答記者問在公眾中引起的巨大反響也引起了新聞傳播學者的關(guān)注。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指出,新聞發(fā)布會也是一種“軟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喻國明認為,國務(wù)院總理,政府的第一負責人,他的話最具有權(quán)威性,某項政策從他嘴里說出來,尤其是相對個性化的表述,這種傳播方式是其他方式取代不了的,能夠增強人們對文件精神對會議精神對相關(guān)政策的理解深度。
喻國明認為,如果希望以“軟力量”來管理社會,中國政府與公眾間的信息傳播機制還應(yīng)當進一步理順?偫泶鹩浾邌枒(yīng)該向下延展,部委、省市區(qū)等各級部門都應(yīng)該有完善的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這個制度一方面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quán),更重要的還要主動溝通政府和公眾間的信息。■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盧波、姜殊/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