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呂諾、邱紅杰、楊步月
教育資源的短缺固然已經(jīng)形成失衡,而擇校及相伴的"擇校費"卻是以新的不公平去解決原有的不平衡。"擇校費"從眾多家長口袋里掏出,最后成為濫發(fā)的獎金、福利、補貼,或者大修樓堂館所、請客送禮、公款旅游、出國"考察"等,又產(chǎn)生了"腐敗"這個副
產(chǎn)品。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建議,對擇校惡疾當痛下猛藥。
然而,這是一個難解的困局。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制下,哪個家長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好"學校就那么幾所,誰都想擠進去。于是,一方面擇校費、借讀費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家長還是削尖了腦袋,拼命也要把孩子送進去。隨著家長們把錢不斷投入到"名校","名校"自然越辦越強。然后是擇校生過多,擇校費漲了又漲。如此愿打愿挨式的惡性循環(huán),不知何時是個頭。
不過,問題能夠產(chǎn)生,就能夠解決,辦法總是有的。針對這個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曾制定一個"三限"政策,即限分數(shù),不準錄取低于最低錄取分數(shù)線的新生;限人數(shù),不得擠壓招生計劃指標,變相擴大擇校生人數(shù);限錢數(shù),擇校生交費標準,由教育部門提出,經(jīng)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學校不準超過規(guī)定標準收費,不得向擇校生收取贊助費或建校費等。不過,所謂的"三限"可能不算太好的辦法,畢竟校還是要擇,錢還是要交,但有辦法總比沒有辦法好。
前不久,江蘇宿遷的10位省人大代表提議加強對"擇校費"的監(jiān)督管理,讓擇校費見見"陽光"。"名校"收上來的擇校費拿去給那些一般的學校,用來提高教師工資,改善辦學條件,讓一般學校慢慢也"名"起來,倒也可以拉近不同學校間的差距。
看起來,教育主管部門還應繼續(xù)開動腦筋,找出更好的辦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之際,打造一個相對公平的"和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