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檢驗他們的假設是否成立,他們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并提出了有力的證據。
試驗過程中,研究者要求一些身體健康的年輕人對電腦屏幕上出現的一系列提示做出反應。
首先,屏幕上顯示出一條白色或者藍色的破折號,隨后,這個破折號很快會轉變成為一個指向左邊或右邊的小箭頭。參加試驗的人要按照屏幕
上箭頭的指示方向快速地按下對應的左鍵或者右鍵。
與此同時,為了模擬沖突情況,研究者偶爾會讓一個更大的箭頭出現在屏幕上,并要求參與者按下相反的鍵。
布朗解釋說:“我們的想法是,人們對按左鍵還是按右鍵有了一定的趨向,同時,大腦對兩種選擇的刺激都是活躍的,這就是相互沖突的,也容易出錯。不論何時,當人們再次看到這兩個箭頭的時候就會聯想到相應的沖突,這就是前扣帶腦皮質對這類沖突的預警!
研究者在大箭頭的出現時間上玩了一把“貓膩”。
在第一次出現大箭頭之后,他們推遲了第二個大箭頭出現的時間。當然,參與測試的人誰也不知道這個“陰謀”。
實驗過程中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延遲的時間越久,人們就越有可能認為,上一個大箭頭不會再出現了,于是很多人就向第一個箭頭的反方向按了鍵。
前扣帶皮質在容易出錯的情況時表現“活躍”。
研究者多次調整箭頭延遲出現的時間,在容易出錯的情況中,箭頭還使用了不同的顏色。運用大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者捕獲了實驗中每間隔2.5秒一次的大腦活動圖像。
參與者的大腦功能磁共振成像表明,當屏幕上出現與容易出錯相關的顏色的時候,前扣帶皮質就更加活躍。在經歷了很多次測試之后,這種效應就更加強烈。對此,布朗表示,當出錯的可能性可能很高的時候,前扣帶皮質似乎從經驗中學到了什么。
布朗說:“看起來,不需要你的意識,大腦的這一區(qū)域也能指出一些事情。下面的解釋可能是合理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很多情況,要求大腦監(jiān)控周圍的環(huán)境,調節(jié)我們的行動。在某些情況下,大腦下意識的監(jiān)控和調節(jié)能力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