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中國電影顯出紅火跡象,產量高達212部,國內票房突破15億元,但在15億元的收入中,20部進口片和200多部國產片基本上是對半分成,出席本次兩會的委員們對國產電影的現狀表示擔憂。
“2004年中國電影產業(yè)顯示出復興跡象,
但要真正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标悋俏瘑T說,欣喜之余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中國電影還處在一種發(fā)展的狀態(tài)。2004年幾部國產影片在市場上取得不俗成績,但票房集中于幾部影片,更說明大多數電影缺乏影響,有產量沒市場。
事實正是如此,國產電影一年生產的影片中,真正能夠進入院線的只有三分之一,其他都在積壓,要么在電視上播一播,要么在農村放一放。電影導演中,張藝謀、馮小剛、周星馳3人拿下的票房,足與其他200多部電影持平。
陳國星委員認為,中國電影的這種狀況與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與13億人口的消費相比,是極不相稱的。目前,中國電影市場機制還不完善,造成不少電影不能和觀眾見面;電影市場秩序還不規(guī)范,盜片橫行狀況一直沒有改善;票價普遍偏高,造成票房高的電影,觀影人次也不見得多;電影市場還相當狹小,國人平均每5年看一場電影。
陳道明委員認為,中國電影關鍵還是要提高質量,拍出真正讓觀眾滿意的作品,F在很多電影醉心于宣傳炒作而忽視了電影本身的力量,這樣下去中國電影還是不能長久。
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去年在北京、上海、武漢、杭州、廣州等5大城市對國產片和進口片對比調查,發(fā)現觀眾對所列國產影片的不滿意度幾乎全部超過20%,而對進口影片的不滿意度則都低于20%,證明了多數國產影片還沒有得到觀眾的普遍認可。
在數量達到一定水平后,中國電影也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在數量發(fā)展的同時,市場如何同步擴大和健全,體制、機制、政策、觀念、人才等“瓶頸”也將一一顯現。委員們預測,當有一天,中國觀眾平均年觀電影次數超過1次,中國有50部以上的國產電影影院票房超過1000萬,中國電影制作的贏利概率超過60%以上,中國電影產業(yè)的春天也許才會真正到來。(完)(記者邱紅杰
顧瑞珍)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