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山東省接連發(fā)生了兩起震驚全國的事件:一起是“鄒城女播音員死在副市長劉波家床上”事件;一起是全國人大代表王廷江毆打空警事件。前一起事件發(fā)生在10月15日,后一起事件發(fā)生在11月27日。對于這兩起惡性時間,山東省外的諸多媒體,紛紛對這兩起事件刊載、傳播;在山東省內(nèi)民間更
是傳得沸沸揚揚,但讓人驚奇和納悶的是:山東省所有媒體對這兩起事件保持高度的統(tǒng)一,集體“失語”,看不到只言片語。
山東,是個媒體大省,擁有眾多的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臺,假如說地方媒體“不知情”,恐怕連“地球人都不相信”。何也?因為對于上述兩起事件,假如從新聞的角度看,絕對是具有“爆炸性”的,這對于新聞嗅覺特別強、熱衷也善于挖掘?qū)ふ倚侣勵}材的媒體而言,怎么會不知道呢?更何況,地方媒體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優(yōu)勢,弄清楚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應(yīng)該說是舉手之勞,不是什么難事。再說了,一家媒體不知,另外媒體也能不知道?那可真是咄咄怪事了!
那么,面對新聞熱點,地方眾多媒體緣何集體“失語”?筆者想,個中原因大家都心照不宣,不說也明:一是地方媒體不敢“說話”,怕“說錯了話”而承擔(dān)“風(fēng)險”;二是地方對媒體有“生殺權(quán)”的權(quán)威部門的“關(guān)照”,不讓媒體“說話”。除此之外,別無他因。
為什么呢?只是因為事件當(dāng)事人都是地方、甚至全國的“名人”,其社會地位、聲望非尋常人所能比。一位是堂堂的市副市長劉波;一位是集全國曾經(jīng)學(xué)習(xí)的“治富帶頭人”榜樣、全國人大代表等眾多“光環(huán)”于一身的王廷江。也許,地方有關(guān)部門與媒體“封殺”事件消息的初衷是為了“遮丑”,畢竟,像一個女播音員死在副市長的床上和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在場,其手下人毆打空警,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但是,為他們“遮丑”有必要嗎?他們都屬于個人行為,與地方政府的形象無關(guān)。一葉不能障目,一丑不能遮掩“百好”。再者,現(xiàn)在是信息社會,假如地方政府與媒體想遮丑,也只是一廂情愿的事,遮也遮不住。相反,因為事件消息的“封鎖”,大家對事件的整個過程不明就里,往往以訛傳訛,引發(fā)社會公眾的諸多猜疑,這更容易使事件復(fù)雜化。因此,地方政府與媒體動輒對事件沉默、失語,是一種不必要、也很不明智的行為。
其實,多年來,有不少地方媒體幾乎都犯了同一個“病癥”:誰的“地盤”發(fā)生了“丑聞”,那個地方的媒體就會“失語”,報道的往往是“隔山打炮”,是外地媒體給予全面曝光。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新聞行為。要知道,及時、客觀報道地方發(fā)生的新聞,讓社會全面了解事實真相,這是媒體的職責(zé),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biāo)志。社會公眾享有知情權(quán),任何機關(guān)、領(lǐng)導(dǎo)或媒體隨意“封殺”新聞消息,都是侵犯他人知情權(quán)的違法行為,這也與當(dāng)前社會倡導(dǎo)的“陽光政府”、“透明政府”很不和諧。
地方媒體動輒“封殺”消息,堵塞視聽,集體“失語”的做法是地方政府、地方媒體的悲哀,也是社會文明的悲哀,因此對此必須擯棄。
責(zé)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