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大學校園里有人以“道德警察”的身份整天監(jiān)視著你,一旦你的行為被認為不妥,比如你和你的戀人在校園里的較親昵行為不被認可,馬上就被“記載入冊”,你會不會頭皮發(fā)麻脊椎發(fā)涼?或許你會說:不可能有這事吧,我們的校園又不是“塔力班”時代的阿富汗。但這卻是真的,據(jù)10月20日《京華時報》報道,中國農業(yè)大
學便成立了一個“校園文明督察小組”,目的是
對校園內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制止或批評教育,并于近日開始工作。該校工學院的一對研究生因為在校內公共場合的舉止過于親昵,收到了當天開出的第一份督察通知單。
且不說戀人之間的行為屬于何種性質,是否符合道德,“校園文明督察小組”介入管理這樣的事,就是在起“道德警察”的作用。“道德警察”是以強調忠誠和服從,以僵硬和壓制為特點的,這種方式是絕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知識分子所不能接受的。而大學成立以監(jiān)視學生私生活為主的“校園文明督察小組”這樣一個準“道德警察”機構,是與大學所具有的人文地位不相符的。因為“不文明”行為很難量化和界定,而大學又是一個思想相對敏銳、開放,行為相對寬泛的地方,如果用一般的“文明”標準去衡量大學生的行為,用狹隘的道德去約束他們,就難免起到禁錮其思維,限制其活力的反作用。
或許戀人之間的親昵行為,尤其是在公共場合接吻,在很多國人的眼里有一個是否符合道德的問題,但道德問題有其主觀化和多元性的特點,況且道德又具有不穩(wěn)定性,容易隨著環(huán)境的變遷而變化。所以,對于什么是道德的,人們的看法很可能是“朝秦暮楚”。當前我們所處的又是一個多元化發(fā)展的開放社會,因此我們應當尊重而不是去扼殺人們在道德問題上的不同認識。退一步說,公共場合戀人之間的親昵行為不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道德標準,應該受到譴責,但是否需要由
“道德警察”來干預則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歷史多次證明,“道德警察”所做的往往就是干涉人們的私生活,是人類自由發(fā)展的障礙。
許多學者都曾論述過,個人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只要其行為沒有危及他人,社會就不應對其進行限制,否則即構成對個人自由的不當侵犯。其實戀人之間的親昵行為還是一個文化問題,而文化是一種集體意向,并且也是發(fā)展變化的。當有一天人們都認為在公開場合戀人之間的親昵行為屬于正常行為,比如在現(xiàn)在的歐美國家,并使這種觀念穩(wěn)定下來,為社會所認同,就會演變?yōu)槲幕F(xiàn)象,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在對個人權利日益尊重的今天,無論任何組織都應放棄禁欲主義流行時代那種自覺充任“道德警察”、“道德法官”的做法,對私人領域的生活方式不應去加以干涉。(李堅)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