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人有成為口譯員的潛質?準譯員要過哪些關卡?歸納起來就是語言、技巧和心理三道關。
做口譯員需要天賦。學習外語到了一定程度會遇到很難突破的瓶頸,即外語和母語之間的壁壘,只有突破瓶頸,使自己的外語水平無限接近“母語狀態(tài)”,這才擁有成為口譯員的資質。談到口譯系在去年9月招收
的第一屆學生,柴院長形容他們“幾乎已經養(yǎng)成了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有了語言功底,做譯員關鍵還是訓練技巧。做口譯,必須打破常規(guī)的記憶方式,訓練準譯員,實質是記憶重組的過程。在復旦開宣講會時,口譯系一個男生當場演示了一次。柴院長作一個10分鐘的簡短報告,那個男生隨后把10分鐘里講述的內容一字不漏地翻譯出,當時臺下的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是,那個男生究竟做了什么樣的筆記?不過,看口譯員的筆記是徒勞的,那上面只有零碎的詞組,劃線和古怪的記號,普通人壓根看不懂。其中區(qū)別在于,平常我們總是根據(jù)“含義”來記憶,聽到一句話反映出它表達的內容,可口譯員聽到的不是完整的句子,而是一組一組的單詞塊,他們把單詞塊拼接起來,轉換了用另一種語言表達,這個過程好像計算機數(shù)據(jù)處理一樣。
口譯訓練中有一項很有趣的“影子訓練”,就是讓嘴和耳朵“各自為政”。如果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立刻跟著重復他剛才說過的話,這并不困難,而“影子訓練”意在拉長時間差:一個人先說10秒鐘,另一個人再跟上開始重復他說過的話,這時耳朵聽著對方正在說什么,嘴里重復的是對方剛才說過的。這種訓練從“中文中文”到“英文英文”,最后是“英文中文”,也就是模擬口譯了。
著重培養(yǎng)的,還有準譯員的心理。長時間的學習中,很少有人體會到“成就感”,高難度的材料,高難度的訓練,學生的自信每天都面臨著挑戰(zhàn)。柴院長說,他相信這些學生是優(yōu)秀的,他在課后不吝夸贊,但是“接受打擊是培養(yǎng)的一部分,不斷地被否定被打擊被質疑后還能堅持下去,這才是口譯員的心理素質!
(特約編輯Re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