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5日專電(記者楊步月)迫于激烈的生存競爭,許多年輕爸爸媽媽忙于工作,而將孩子全權交給老人。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變得自私、任性、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為此,有關專家認為,“隔代教育”代替不了“親子教育”。
。常笟q的李先生是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的總經(jīng)理,樓盤設計、建
筑、營銷,他都要親歷親為,是個“工作狂”。他的太太經(jīng)營一家美容院,作息時間也不固定。女兒豆豆3年前出生后,就放在爺爺奶奶家,有時一兩個月都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爺爺奶奶不知道怎樣愛這個孫女:豆豆不吃飯,奶奶滿屋子追著喂;豆豆哭了,爺爺學小狗邊爬邊叫逗她笑;對于豆豆的無理要求,爺爺奶奶從不說“不”。豆豆在蜜罐里一天天長大。惟一遺憾的是,老倆口身體不好,住的樓層又高,很少帶豆豆下樓跟小朋友玩。最近,李先生發(fā)現(xiàn),豆豆一點也不可愛。家里來了客人,豆豆從不禮貌地與客人打招呼,而且看人的表情相當冷漠。當李先生與客人談笑時,受了冷落的豆豆會耍脾氣、摔東西。
目前,有很多孩子像豆豆一樣正在接受著“隔代教育”。據(jù)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學前教育處統(tǒng)計,北京市0-3歲孩子的入托率僅為12%。一直嘗試親子教育實踐的原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教務主任趙獻榮憂慮地指出,“隔代教育”以養(yǎng)育為主,根本代替不了“親子教育”。由于老人思想僵化、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偏重于教孩子識字、算題,以孩子能背唐詩、宋詞為自豪;有的認為教育孩子是上學以后的事,只要現(xiàn)在不餓著、不凍著就行;有的無限溺愛,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慣得渾身都是毛病……
趙獻榮說,黨中央號召我們與時俱進建立學習型社會,教育界也提出了終身學習概念。以家長為教育對象的親子教育,就是讓家長在參與親子活動的過程中,逐步端正教育觀念,掌握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這是學習型社會的表現(xiàn)之一,是終身學習概念的最好闡釋。
趙獻榮認為,開展親子教育滿足了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育的需要。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嬰幼兒發(fā)育的主要動力為敏感力,當敏感力產(chǎn)生時,嬰幼兒的內(nèi)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驅使其對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chǎn)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內(nèi)在需求。蒙臺梭利稱這段時期為“敏感期”,有些專家則稱之為學習的關鍵期或教育的關鍵期,如0歲開始是語言敏感期、1-2歲是肢體發(fā)展敏感期、1.5-4歲是對細微事物的敏感期。
“其實,親子教育很簡單,家庭就是教育的第一課堂,”趙獻榮說。她建議家長順應孩子愛游戲的天性,在有限的親子時間和空間里,就地取材開展各種親子游戲。比如,撕紙游戲——家長在紙上畫出若干條直線,指導孩子沿直線將紙撕成面條狀,此游戲鍛煉孩子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以及左右手的協(xié)調(diào)能力,適合年齡1-3歲;猜一猜——讓孩子大聲說出家中某一種物品的名稱,并指導孩子給它貼上文字標簽,此游戲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并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字的興趣,適合年齡1-2歲;聽音樂跳舞——播放兒歌磁帶,家長教孩子隨著音樂跳舞,此游戲鍛煉孩子全身肌肉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培養(yǎng)孩子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適合年齡1.5-3歲;玩彩泥——讓孩子扮演小雕塑家,家長與孩子一起通過揉、團、搓、捏等動作,將彩泥雕塑成各種形狀,此游戲鍛煉孩子對色彩和形狀的認知能力以及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適合年齡2-3歲。
趙獻榮認為,親子游戲的最好教具是父母利用廢舊物品自制的玩具,沒必要非得買高檔玩具。例如,把兩個塑料瓶灌上水,再用繩子將兩個瓶子分別系在一根棍子的兩頭,做成扁擔。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扁擔挑在肩上走,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抬著扁擔走。此游戲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和全身協(xié)調(diào)能力,適合年齡2-3歲。
另外,趙獻榮提醒說,家長還應該利用嬰幼兒的社會規(guī)范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對孩子進行“社會人”的教育,使孩子掌握一定的生活規(guī)范和日常禮儀,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孩子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打下基礎。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