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100元,是工作掙來的,還是買彩票贏來的,對于消費者來說,應(yīng)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這證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個方面:雖說同樣是100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里,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被裝進(jìn)了不同的“心理賬戶”。
比如說今晚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要出發(fā)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會去聽。
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在你馬上要出發(fā)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音樂會的票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jié)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可仔細(xì)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掉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并沒有區(qū)別,沒有道理丟了電話卡后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失了票之后就不去聽了。
原因就在于,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yù)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票和后來需要再買的票都被歸入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dāng)然覺得這樣不劃算了。
把不同的錢歸入不同的賬戶,這就是為什么賭徒的口袋里永遠(yuǎn)沒錢的道理:輸了當(dāng)然沒什么好說的,贏了,反正是不勞而獲來得容易,誰愿意存銀行?
從積極的方面講,不同賬戶這一概念可以幫助制訂理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