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太平村(下)
孩子們在馬路邊上追逐嬉戲,盡興玩著“藏貓貓”、“打游擊”之類的游戲,路邊處處熱熱鬧鬧。直到夜深了,涼快夠了,人們這才陸續(xù)收拾東西回家。有的孩子玩過了點,家里人便站在胡同口吆喝著孩子的名字,喝斥著叫他們趕快回家。
村子的西邊是進出青島的另一條要道,那就是從海泊橋直通北嶺的小陽路了。上個世紀50年代小陽路的西邊還是公園的一片苗圃,村子里的人經常鉆過棘子樹到海泊河公園里去玩。小陽路的東邊便是村里的沿街商業(yè)區(qū)了。這里有小百貨店、飯店、糧店、照相館等,還有陽本子弟小學和當時的四方區(qū)醫(yī)院,可算是周圍最繁華的地段。文化大革命中,區(qū)里發(fā)動沿路居民群眾全民動手,又把小陽路進行了拓寬。修路時,居民們熱情很高,幾乎家家戶戶都參加了義務勞動。當時,人們下班或放學后,都到胡同里或院子里打石子,再把各戶打好的石子收集起來送到修路工地。為了紀念當時群眾參與修路的精神,后來便將小陽路改名為“人民路”了。
村里那條路有彎曲的大街是一條貫穿全村東西的惟一大道,全村的自來水管道就埋在這條大街上。每到傍晚開水龍的時候,幾個公用自來水龍頭前都排起了長隊,挑水的人們一邊聊天,一邊一個挨一個地接水。大街中部一戶大院門口有一個用水泥打成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平臺,居民們習慣地叫它“滑溜臺”,這里是老人們聚在一起曬太陽、聊天和孩子們打“懶老婆”、“跳房”游戲的地方。“滑溜臺”因是村中比較寬敞干凈的地方,村里常在這里開群眾大會。每當開會時,居委會干部往往借來一張桌子和凳子擺在平臺上,圍著桌子,在平
臺和大街上密密麻麻地坐滿了來開會的各家代表,大家仔細地聽著干部們的演講。為了活躍會議氣氛,有時街道干部們還叫一些會點曲藝和戲曲的“文藝人才”即興為大家說唱上一段。那時村里有一個姓周的盲人會一套腳踏鑼鼓、手拉胡琴唱曲的功夫,就曾在這里為大家表演過,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全村最寬敞的地方要數村后那片空地了,這里是村里早期住戶用來曬糞干的地方,村里人都叫它“大糞場”。后來城市發(fā)展了,東太平村也變成了市區(qū),曬糞干的活也就沒有人干了,但地還是空著的。在這片空地的西邊,陽本子弟小學開辟了一個沒有圍墻的小操場,這個小操場,也成了村里孩子們踢球的球場。那時候大多數家庭貧窮,誰家的孩子能買個小足球就能成為孩子們眼里的明星,大家簇擁著他來到操場,先聽他讓誰踢不讓誰踢的一頓訓斥后,便用書包或磚頭擺好家門分幫踢了起來。有的孩子怕把鞋踢壞,干脆把鞋脫掉,赤著腳在操場上跑來跑去。
歲月荏苒,時代變遷,解放后的東太平村在不斷地變化著,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舊城改造中,村子已被全部拆除,老東太平村已成為了歷史,F在已在原址上蓋起了花園式的居民小區(qū),村里的老居民們也大都搬進了新居。雖然老東太平村已不復存在,但老村莊的往事,還依稀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注:作者系青島熱能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職員)(明日請看“達翁村”)